踏波逐浪砥砺前行 御风扬帆向好向新

踏波逐浪砥砺前行 御风扬帆向好向新

 ——解读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康义

2025年01月10日15: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经济普查每五年开展一次。2023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次“集中盘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实现预期目标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好反映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紧密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在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基础上,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完善统计调查制度,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全面总结历次经济普查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总体思路框架,经过专项试点和综合试点充分检验,科学设计普查方案,精心制定普查工作流程,丰富完善普查内容。本次普查着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实现经济总量信息和结构信息更好协调衔接;新增数字经济统计调查,全方位展现数字化发展进程;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更加精准体现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强资产负债统计,更好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完善能源生产统计调查,对重点互联网交易平台开展专项统计调查,进一步全面摸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二是组织实施更加周密。及时组建普查机构,选优配强普查队伍,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任务举措,扎实推进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各方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高质高效落实普查保障;严格执行普查流程规范,周密有序实施单位清查、现场登记调查和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三是手段方式更加创新。持续深化应用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创新开发统一采集模式的普查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查,支持普查对象通过网络自主报送普查数据,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程度前所未有。四是普查数据更加精准。强化全过程数据质量管理,推动数据采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多种方式加强数据审核,开展数据检查和事后质量抽查,举一反三纠正检查发现的数据问题,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4.7‰,普查数据质量符合控制标准。

总的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交出了一份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高质量普查答卷,获得了丰富详实的宝贵数据,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统计信息支撑。通过这次普查,全面调查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基本情况,摸清了我国经济家底,掌握了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反映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新进展,了解了我国产业间经济联系新特点,客观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的新成就。

二、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9-2023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我国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回望这五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稳应变,克难奋进,全国经济以进固稳,拔节起势,五年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经济规模显著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稳健之“舱”

回顾这五年,小康梦圆,巨轮致远。我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航道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保持战略定力,力促巨轮“吨位”提升。我国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2023年,修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9.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2018-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保有闯关魄力,实现巨轮“舱容”扩大。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发展信心不断提升。2023年末,全国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0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52.7%。其中,企业数量、占比双提升,比2018年末增长60.5%,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89.6%,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规模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效联动。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898.4万人,比2018年末增长11.9%,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达到17956.4万人。

加强发展动力,推动巨轮“载重”升级。2023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1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4%,资产负债率稳中略降,比2018年末降低0.5个百分点。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2.6万亿元,增长50.2%。劳动生产效率较快提升,人均营业收入122.0万元,比2018年增长34.6%,年均增长6.1%。

(二)经济结构锻长补短,高质量发展驭稳航行之“舵”

回顾这五年,万桨齐动,共行一线。我国牢牢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推进经济结构锻长补短,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正在向不断优化、更趋协调的新格局嬗变。

产业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汇聚力量。三次产业协同发展,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9%、36.8%和56.3%。第三产业占比提升,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总计和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9.3%、61.7%、82.5%和57.4%,比2018年分别上升0.5、6.7、1.5和6.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423.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2.7%;资产总计201.0万亿元,增长44.3%。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2.9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6.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量增质升,全国从事服务业活动的法人单位数、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53.7%和68.3%;现代服务业呈良好发展态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2018年分别增长117.0%、92.5%和88.1%。

传统行业在破解难题中增强活力。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入。2023年,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到47.0%,其中应用数字技术的第二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到54.1%。随着智能化建造技术推广应用,建筑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9.2%,年均增长6.8%,营业利润比2018年增长12.8%,年均增长2.4%,人均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64.6%。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3年,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1.4倍,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业营业收入增长1.9倍。

新兴行业在缩小差距中厚植优势。聚焦产业引领、战略安全等功能,新兴产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15.8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比重超过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占11.5%,比2018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19.1%,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占25.7%,营业收入占42.2%。数字产业化规模可观,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291.6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10.9%。

区域经济在协调发展中深入推进。五年来,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保持优势领先地位,法人数量、从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五成以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达到全国的62.2%和73.0%;西部大开发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筑巢引凤,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18年的1.3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0万亿元,增长55.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高40.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比2018年末增长53.9%,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比本行业全国增速高18.0个百分点;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三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34.9:52.1调整为2023年的34.6:52.3。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沿黄河流域九省(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7.5%、56.6%、50.2%、60.8%;从业人员分别增长6.1%、12.1%、7.6%、15.5%,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产品服务向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扬起提速之“帆”

回顾这五年,千帆向新,创新潮涌。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破题起势。

技术“上新”,新质生产力正在蓄势赋能。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2023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2018年增长44.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81.7万人年,比2018年增长61.6%。企业研发成果大幅增加,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156.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1.4万件,分别比2018年增长63.6%和65.1%。

产品“更新”,重点领域“中国芯”走向世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领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5.8万辆,比2018年增长6.9倍,产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工业机器人、发电机组(发电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达62.5万套、2.7亿千瓦、3946.8亿块,分别比2018年增长2.4倍、1.5倍、1.1倍。

产业“焕新”,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2023年,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达6.5亿千瓦、1.4亿千瓦,比2018年增长4.9倍、7.4倍,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清洁电力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发电量达3.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3.7%。

(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新发展格局锁牢稳定之“锚”

回顾这五年,风起潮涌,锚定如磐。聚焦经济巨轮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我国统筹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夯实基础保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发展动力和安全能力。

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支撑,服务国计民生“强定力”。五年来,我国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23年,原煤产量47.2亿吨,原油产量2.1亿吨,发电量9.5万亿千瓦时,多元供应确保能源安全;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优势持续强化,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151.0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1.7%,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和投入正在逐步增强,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占比分别达15.6%、15.1%和21.3%,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2023年,我国金融业企业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57.2%和25.8%,金融机构健康运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2023年末,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数量比2018年末增长37.9%;坚持生态环境安全,全力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2023年末,全国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59.3万个,占全部工业比重较2018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

强化改善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固根本”。五年来,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保持增长,2019-2023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值分别为5.2%、5.6%、5.1%、5.6%和5.2%,就业形势总体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步提升,新兴服务业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更多机遇,2023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比2018年末增加1616.5万人和507.2万人。创新驱动发展,数字经济、科技研发等领域吸纳就业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末,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吸纳从业人员3615.9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700.3万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快速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2023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法人单位数量分别为90.2、81.7和13.6万个,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81.5%、44.1%和22.5%。

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推动高水平开放“求突破”。五年来,我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2019年以来,我国坚持以改革谋发展之策、促开放之势,2019年至2021年连续3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引资磁力不减,引资结构优化,引资质量提升。2023年末,全国外商控股企业数量11.5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3.6万个,增长45.5%。对外开放有序扩大,制造业外商控股企业数量较2018年末增加0.3万个,增长9.8%;服务业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增加3.2万个,增长71.3%。外商控股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营业收入77.3元,比全部企业平均水平高29.4元。

三、坚定不移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望这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内部困难增多,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党中央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正在加快落地,将有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强化政策合力。坚持长远建设,统筹做好政策衔接,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培育新热点拓展新场景,多措并举促消费扩投资。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推动教育、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培育国货“潮品”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国有经济管理,引导国有企业进一步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体制机制。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智能制造工程等,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五)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我们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编:杨曦、吕骞)

2025年1月10日 16:21
浏览量:0
收藏